1. “校本”的内涵是什么?

“校本”一词源自英语schoolbased,最初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时,提出的一种培训方式,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现已泛指基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从而具有了方法论的取向,等同于“以校为本”,意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来组织各类活动。

  1. “研修”的内涵是什么?

研究修习,其中研究是手段,获得修养是目标。与“研究”相比,研究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研习推究,实现对客体施加影响的目的;而“研修”则是主体通过展开针对客体的研究活动,以实现主体自身的提升。

  1. 校本研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校本研修”的概念是2004年3月27日袁贵仁副部长在一个培训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指出在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上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校本研修实际上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起先是教育学者顾泠沅建议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从“校本培训”到“校本教研”再到“校本研修”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校本研修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它反映出各教育部门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自身作用;同时也折射出折射出了各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

 

  1. 何为校本研修?

简单说所谓“校本研修”,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

全面一点说,所谓“校本研修”,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方向,以满足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影响下,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策划、安排、实施的分阶段、有层次、系列化的将教师教育(包括教师培养、教师培训、教师进修、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及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活动与过程。

通俗地说,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等形式开展的实践性、研究性进修活动。它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

校本研修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它以教师个人行为为载体,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

  1. 开展校本研修有何必要?

    校本研修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一)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五十三)

校本研修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研修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研修过程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当教师改变“教书匠”、“蜡烛”、“园丁”、“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以“研究者”的状态,探求教育本真时,才能更好地将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感贯穿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进而增加职业幸福感,提升生命质量。

校本研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1.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校本研修为何有必要?

新的困难提出了要求:时代在变,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改的现实提出了要求: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国家发展提出了要求: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项教育举措的实施,教师专业修养水平已成为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1. 陕西省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2010年底,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陕西省教育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2011年初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陕西省初中校本研修“引领者”2011年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陕教师〔2011〕9号);2011年5月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项目执行办公室成立,同时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引领者”(2011)培训项目启动。2011年5月16日,陕西省第一期校本研修“引领者”培训班开班,2011年11月下发了《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陕教师〔2011〕74号),提出了校本研修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教研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培训机构和电教部门积极配合,各中小学学校具体组织实施。2011年11月“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开班。

2011年11月29日至30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旬阳召开,会议认真观摩学习旬阳县在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举措,全面安排部署全省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从此,校本研修在陕西全面推进,校本研修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2年6月下发了《关于成立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陕教师办〔2012〕16号),2012年6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陕教师办〔2012〕17号),校本研修工作进一步推进。

  1. 校本研修基本理念和宗旨是什么?

校本研修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学校是研修的基地。

第二,教师是研修的主体。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研修的主要目的。

校本研修的宗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反思性实践家”;

促进教师主体发展——使教师“有主体性”。

促进教师自由发展——使教师“成就人生”。

  1. 校本研修有哪些特点?

全员性。主体是教师,也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及其辅助人员。对象为全员,全员参与,整体推进。

实效性。贴近学校实际、为了学校发展,基于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解决问题的指向性明确,能够较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发展,针对教师的个体发展,针对学校的发展。

自主性。校本研修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其享有充分的研训自主权。能自主制定和实施研训方案,自主选择研训内容和资源,自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灵活性。校本研修可根据学校和教师实际,在内容设置、方法确定、人员组合、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研训的内容、形式、对象、时空均具有灵活性。

  1. 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是培养专业素养,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等。

二是积累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什么)、条件性知识—教育心理学(怎么教)、实践性知识 (怎么做)、发展性知识(风格和魅力)等。

三是磨练专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1. 校本研修活动有哪三大主体?

  一是教师个人:开展实践反思,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教师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才能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在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

二是教师小组:开展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合作互助,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这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

三是教育专家:开展专业引领,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这里的专家与指导都应是广义的,其中专家既包括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员,也包括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指导既包括当面指导,也应包括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的远程指导,同时还应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专家以著作的方式进行的指导。这是校本研修的关键。

  1. 如何理解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为校本研修提供了路径,也提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方力量——教师个人、教师群体、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实践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通过对话最终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渗透,我们才能使校本研修获得实效。

  1.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体系应考虑哪些方面?

校本研修制度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教师为本,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
校本研修制度体系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研修活动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1. 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要使校本研修富有成效,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主题。研修活动的策划始于分析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研修主题,结束于研修活动计划的发布。

二是依据要素分析组织活动。突出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关注过程的生成性、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三是通过评价分析促进发展。这种评价的作用是总结交流经验,进行帮助和督导。

  1. 学校综合研修档案和个人研修档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学校综合研修档案包括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校本研修三到五年规划和学期计划、实施方案、研修管理制度、研修资源(文本、音像、网络)、研修活动的过程性材料、考核成绩、研修成果与研修经验总结等内容。

个人研修档案(即研修成长记录袋)包括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践反思纪实资料、教师参加研修活动的过程性材料、教师研修的阶段性成果。具体来说应包括这些内容:①个人基本信息:所学专业、最后学历、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教育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从教年限、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和喜好等。②个人成长系列:专业成长系列、教育教学技能成长系列、个性化发展系列等内容。③评价系列: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1. 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的程序是什么?

校本研修的考核实行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制度。学分认定每年进行一次。其基本程序是:先由各学校制定《校本研修学时学分考核标准》——学校根据标准进行审核、记录——由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门进行复审并认定——最后上报教育行政机关相关部门批准,记入《教师继续教育证书》。

  1. 校本研修活动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一是接受-借鉴式。包括专题讲座、读书研修、经验分享、教学观摩、案例教学等。

二是指导-参与式。包括微格教学、个案探析、角色体验、教学诊断等。

三是反思-探究式。包括自我反思研修、同伴切磋研修、教学质疑研修、专项问题反思研修、课改课例研修、教育事件评析研修、教育教学故事赏析研修等。

四是课题研究式。包括教学科研课题研修、专业特长发展研修等。

五是主题论辩式。包括主题沙龙式研修、专题辩论式研修、“脑力激荡”式研修等。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校本研修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采取哪些形式,要依据教师的实际、学校的实际而定。寻找、创造适合本校、本人的研修方式,获得研修实效,这是校本研修的精髓。

  1. 校本研修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为了使校本研修逐步常规化、课程化、规范化,各中小学校应制定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校本研修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领导审评、专家导评的校本研修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改进、强化等发展性功能。每学期学校要对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情况,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作为教师参与评职晋级、评聘任用、骨干评选、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1. 校本研修工作如何做到评价、促进和提高的统一?

校本研修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个工作系列,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滴水穿石。以此为目的的评价当然要有其特殊性。

第一要注意将过程性评价与效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注意活动开展和参与情况的记录,又重视效益分析和成果表现的认定。

第二要注意全过程督导,实现预前指导、同步监控、反馈调节的衔接与统一。

第三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把目标评价、参照评价和差异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进行分析诊断、适时反馈和及时改进。

  1. 学校如何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一,通过文化建设建立以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常态化为目标,关注课堂教学,讲究教育教学策略,重视教科研工作,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研究、实践、合作、共享的研修文化。

第二,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工作即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三,通过搭建平台,以“自我超越”为内在动力,以“改善心智模式”和“系统思考”为手段,以“团体学习”为途径,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组织全员研修。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团队的共同任务、共同话题与共同追求。

  1. 校本研修活动在内容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校本研修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解决学校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当务之急,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与终身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科问题的研讨、课堂教学的探究、班级活动的开展。二是教师素质的优化:教育思想的更新、工作知识的习得、教学技能的操练。

  1. 学校校本研修内容选择的重点是什么?

学校校本研修内容的选择应当特别注重指向“工作知识”。教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工作者,因此教师学习的内容与方式都应按照成熟的专业标准来设计: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在校本研修中,要以激活教师的“工作知识”为切入口和着力点,用以增强教师的职业体验并进而涵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1. 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有哪些具体要求?

计划应周密实在,利于执行;程序应程序规范,忙而不乱;要求应具体明确,便于落实;环节应环环相扣,抓好活动;重点应聚焦课堂,深入研修;制度应健全完善,运转良好;考核应有安排有评价;重点应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 办学规模小、教师人数过少的学校如何开展有效研修?

(1)开展基于问题的个人深度研修。学校要督促教师明确个人研修方向,确定自主研修时间表,并规范自主研修的流程,明确研修的考核评价标准。并督促教师多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研修活动,以加强交流。(2)尝试跨学年、跨学科的交错研修。可以根据同一学科不同学段教学的相近性,根据不同学科内容的相关性,将各学科的教师化零为整,开展不同学科、不同学年教师之间的交错研修活动,这样可以开阔专业思路,活跃学习气氛。(3)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区域跨校研修活动。一是学科教师联片研修;二是同类互助研修,确定共同的研修主题,轮流“坐庄”,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三是学区内学校互助研修,即小学校或大校的弱小学科与学区内的名校结对子,利用名校的优势学科组,共同开展研修活动,实现研修资源共享。(4)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参加远程研修活动。

  1. 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是什么?

校本研修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发挥在学校建设中的三方面作用:

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变革、创造,改善心智,通力合作。

二是培育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应是创造型教师、指导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综合型教师。

三是建设进取型文化。即赋予学校一种全新的进取性文化要素:学习、开放、合作、研究。

  1. 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校长是学校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的计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负责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总体策划、全面组织、全权保障、全程管理。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带领班子成员制定研修周期规划和学期研修计划,明确研修任务和目标,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与校外专业支持机构的合作,加强学习型教研室建设;落实研修经费,开发研修资源,为校本研修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并安排好研修考核与学时学分登记,积累和管理好校本研修的档案资料,总结研修成果和经验。

  1. 教研组长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有哪些?

  1)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制定本组成员的校本研修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集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的学习;每期推荐一本好书让老师自学;组织观看优秀教师教学实录。通过有计划地学习,更新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教材观。
2)组织课堂教学交流。组内教师的相互听课评课说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合格课;突出某一特点的特色课;探讨某一种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课。
3)组织本组课题研究。一是对上级教研部门推荐的课题或子课题的推广应用和实验研究。二是对兄弟学校已经出了成果的课题实验的应用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教研组自主开发教研教改课题实验。自主开发教研课题,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研究和构建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
4)帮扶培养青年教师。教研组长可以在组内开展“师徒结对”,督促学习提高,“集体诊断”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走向成熟,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以实现全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5)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科教研组长要帮助和指导本学科的各年级备课组搞好集体备课。指导备课组分析和把握教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指导检查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执行情况。
6)组织学科课外活动。教研组长要思考、策划、组织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本学科知识面的学科课外活动。
7)归纳总结教研成果。教研组长要在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收集、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累教研教改成果,形成资料。在收集和积累中不断完善,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提高。

  1. 教师在研修中的职责是什么?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校本研修的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自主地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同时,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所以校本研修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修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服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密切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专业发展现状,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专业研修积极自主选择研修内容、方式和时间,开展基于问题的自主研修;保质保量地完成校本研修的任务和学分;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专业发展的轨迹。

  1. 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阶段有哪些?

适应磨合期(1-3年)的教学新手,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

适应发展期(4-6年)的经验型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成熟提高期(7-10年)的研究型教师,产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欲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协调发展。

反思创新期(10年以后)的专家型教师, 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011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报》上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奉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选择了当教师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分成十四条。专业理念与师德包括职业理解、对待学生、教学态度、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包括、学生知识、学科知识、通识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教育评价、与人沟通、专业发展。

  1.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

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包括教师对个人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 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

  1.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意义何在?

及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可以让教师初为人师方向明确,新任上岗远景清晰,读书、上课、工作探讨、专题研究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从而重视过程管理,自觉建立档案袋,跟踪研究,反思提炼,总结反思,螺旋上升。专业成长规迹清晰可辨,利于以后的专业发展,并变为自身的积极需求。专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的反思与行为。对学校发展来说,可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培养学校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使学校和教师有共同远景。

  1. 教师如何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首先要认识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新教师(教坛新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还是中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或者是老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分析成长的环境,反思成长历程,又要结合了解教学工作特性和自身的发展潜力,综合起来给自己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这个定位包括两点:一是对类型的定位,一是以层次水平的定位。然后围绕这个定位来设计具体的各阶段成长设计。这实际上相当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 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要素构成如下。
基础性能力:①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之一;②科研资料的收集能力;③科研成果的表达能力。

发展性能力:①科研选题能力;②科研信息加工能力;③科研动手实践能力;④科研质量分析与评价能力;⑤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

  1. 什么是自我反思?

1987年美国舍恩提出“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1989年波斯纳将之概括为“成长=实践+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就是教师自己主动研究自己。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1.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1)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它首先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是否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对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有三种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学需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从多个方面听取意见,有挑战自己的偏见和缺点的勇气,有责任心和全心全意的执着精神。

(4)反思性教学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显然信赖于教师的专业判断。

(5)反思性教学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是相互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反思活动的价值会更大。

  1. 反思性教学按教学过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教师的实践反思按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前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制等进行反思。
第二阶段:教学中反思具有敏感性。教学中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主动的反思,根据学科课堂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前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阶段: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教学后反思是指教学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已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

  1. 反思性教学有哪几个层次?

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和技术的有效情。在这个层次上,主要反思教学目的的适应性和教学策略使用的合理性等。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基础的假说和特定的策略以及课堂的结果进行反思,第三层次主要针对道德的、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与课堂有关的规范性标准进行反思。

  1. 自我反思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也有专家讲:一个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3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一个教师,一定要谦虚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对于最主要的课堂教学而言,自我反思的主要途径有。

    1)写课后教案。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出动态生成性,有些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课前很难预料到,“预设”与“生成”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两大焦点。而课后教案则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后教案就是把自己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详尽、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对其中某些片段和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从而扬长避短,以便于今后教学的提高。

2)写反思日记。实践者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地记录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教育教学的背景、实施要点、实施效果及伴随而至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记录下发现的问题及反思后设计的假设性解决方案等。这种高密度的反思实践活动对教师形成敏锐的眼光和高强的反思力大有裨益。

3)写教育叙事。实践者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独特的事件或冲突。对事件和冲突的观察、分析和化解的过程即是反思实践的真实过程。写教育叙事即是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再现、思考和化解。教育叙事经过实践者基于真实性上的加工,具有鲜明的情节性、冲突性、主题性和典型性,因此更宜成为教师日常反思实践的主要表达方式。

4)观摩公开课。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这样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这种反思可以极好使教师从自我封闭状态解脱出来,让教师通过镜子来反思自我。许多教学名家常说自己的“名师”是听出来的,其实都是他们对别人的课堂进行反思,借他山之石的结果。

5)反观录像课。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观察这样一些内容:在课堂上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我讲话的音调怎样?我的体态语言是否丰富?我在教室里是怎样行走的?学生听课时的反映如何?我的语言是否简洁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观察到自己大量的行为信息。

  1. 自我反思有哪些既实用又具体可行的好方法?

 第一种:自我提问法。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学过哪些知识”,“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第二种:诊断研究法。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邀请同事或者专业研究人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审视、评价甚至批判,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从而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三种:交流对话法。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第四种:观摩分析法。听课相互观摩,对所观察情境给予分析。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第五种:行动研究法。反思者为弄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实质,与同事或在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并合作下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并制定出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这种研究方式不同于专业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教育科研,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

  1. 自我反思有时成了教师“负担”的症结问题在哪儿?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无病呻吟”,自找“负担”,动力不足。表现在不愿主动发现问题、不愿自入情感体验、不愿深抠细节、不愿主动交流。。

改变现有状况,首先需要深刻领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细节性、对话性和生长性特征;其次是真正实现关于教育教学、自身价值、职业角色和行为模式的观念重构。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反思中习惯于简单总结教学得与失,简单鉴别教学策略运用的效果,缺乏通过实施新的调节方案而促进行为改变的决心与行动等影响了自我反思的自觉行动。仅靠教案的“课后反思”以查其反,造成无法真正体验到教学反思给自己带来的收获,难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支持。

教师不善于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找不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缺乏一种专业的眼光观察教学过程,而仅仅是流于一般形式的随意看,会产生不良的后果。首先,疏于对问题观察发现,对教学缺乏兴趣和保持好奇心,反思的主动性逐渐丧失,更多的是被学校或其他的强制性力量要求的时候,教师才“反思”一番。其次,缺少问题的教学反思,教师不能很好地以主体的身份融入教育教学,使教学反思缺乏现实教学问题的依托,不具备实际的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问题的找寻发现,是教师主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起点。疏于观察,缺乏发现,凭空进行教学反思,临时想想、随便写写,不利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缺少细节的关注教师需要在反思中积累教学过程的点滴,以体验自身逐渐的、不断的成长快乐。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既是连续不断的教学行为中的具体行为,也指教学关节点、联结点上的教学行为。

自我反思受诸多因素影响。从教师自身来讲只有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实现专业发展,自身提升。

  1. 教师实现自我反思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教后反思大概有七条: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态度,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创新,反思课堂生成。用什么方法呈现以上七条,且能反复玩味,深刻体验,不断总结,对比提高。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实现实践反思的最简单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地说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即“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讲述自己的课堂与教学故事,在讲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学事件的理解,表达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构建个人的实践知识。教育叙事致力于回归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教师主动的经验和体验中寻求教育真谛,自己的故事——亲切而真实;自己的作品——敝帚自珍!

从记述对象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做的教育叙事,也就是教师自身充当述说者和记述者,叙述的故事是自己教育经历与教育实践,它追求以叙述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育研究者所做的教育叙事,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对象,以教师的想法或提供的文本等为“解释”的对象,由教师叙述,教育研究者进行记述和研究,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更需要推动教师自己进行经验叙述。坚持十年,功夫自见。

  1. 什么叫同伴互助?

“相观而善之谓摩”。同伴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是校本研修最本质的活动形式。同伴互助就是教师之间真诚的合作、交流和共享,实质是建立教研伙伴(研共体)。同伴互助可以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其特点是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加工、改造、促进等形式,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它的基本形式是交谈(对话)、协作、帮助等。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是实现1+1>2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主动的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探讨,可共同分享经验,也可共同探究问题。

  1.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哪两种类型?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同伴互助的活动方法有对话、协作、帮助。
(1)对话:交换信息,共享经验,深度会谈,探讨和辩论
(2)协作:寻找伙伴,共同承担某项实际问题研究。
(3)帮助: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教师。

  1. 如何有效解决目前同伴互助中存在的症结问题?

同伴互助的好处人人皆知,但在实际工作需要同伴互助时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合作主动性。在分科课程体制下,由于教师文化的封闭性、现行教师评价的单一性和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难以苟同。学校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自身人格,改变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诱导教师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适应课程发展的新要求,许多问题仍值得群体反思。

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合作型的教师文化,改变过去学科过度分化所带来的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合作教学或协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之间需要互补与合作,更好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关注教师在新时期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师发展的共同目标,力求在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促使大家自愿自主地进行合作。二是建立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跨学科之间进行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教学相互观摩、课后集体评议、合作进行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研讨制度,以使教师得到心理支持、增强动机,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强化反思、汲取力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分担繁重的工作压力。三是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以实现教师思维上的互补,产生新的思想,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四是为教师共同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应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五是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全面评价。学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教学现状的不足,帮助教师发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六是教师也需要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身人格。每一天不要忘记帮助别人,每一天不要忘记反省自身。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理解、忍让、谅解同事失误,积极主动帮助困难同事,乐善好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进行合作时,要注意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时不斥竞争,在竞争中仍积极合作,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学会过一个完整幸福的教师生活。

  1. 专业引领的实质及主要方式是什么?

    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引领的主要方式:

第一,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教师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

第二,靠专家、学者的指导。包括校外伙伴关系的建立,研究或实验基地的建立,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聘请专家讲课,积极争取支持与指导。教师们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真情的参与、真心的交流、真诚的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第三,教研员的上门指导,面对面地点评和引领,安排老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教师回后以上汇报课和听课的感受的形式,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先进的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1. 专业引领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哪些?

专业引领就作用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诊断,二是经验评估,三是理论解释。专业引领就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学习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

   1)辅导讲座。就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专题或系列性讲座,举办学术性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解读新课程标准和内容,介绍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

    2)专题谈话。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专题谈话。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谈话专题,拟订谈话提纲。过程中引导教师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鼓励教师表达自己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点。

 3)专题式研讨。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的学术会议,建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比如新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4)教学现场指导。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学现场指导。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

  1. 如何解决部分教师研修倦怠的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学习理念。通过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树立起这样的终身学习理念: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决定着他的工作水平,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和典范。

2)激发研修兴趣,唤醒学习内需。增强研修活动的趣味性、新鲜感、吸引力,让教师参与进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感受成长、获得进步,将任务驱动型的研修变为兴趣驱动型、问题驱动型,逐步发展为为成长驱动型。

   3)加强团队建设,营造研修氛围。将学习型团队作为教师学习的基本单位,着意营造集体学习的氛围。运用从众心理效应,使先学者感染后学者,实现“长板先行、短板增值、间隙加密”的团队发展目标。

4)建立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制度。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研修表现与岗位聘任、评优晋级、职称评定、骨干推荐、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让努力学习的教师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得到回报,使研与不研、修与不修不一样,从而达到以考促研,以评促修的目的。

 5)量身制定标准,先进促进后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研修目标、内容与方式,如针对部分高级别骨干教师可以实行“首席教师”或“资深教师”制度,使之承担传、帮、带的责任,发挥研修作用;对于研修消极的教师,发挥先进帮、带后进的作用,把工作做细,耐心地帮助每一名教师走上追求专业发展的道路。

  1. 如何缓解研修中的工学矛盾?

工学矛盾由来已久,在小学班主任教师和中学部分学科教师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现有条件,在总结各地研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1)基于实践问题,聚焦课堂教学。在研修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目光聚焦在课堂,研修的问题来源于课堂,研修的过程离不开课堂,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因此教师在主观上就愿意积极参与进来。

  2)开发精品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时间如此宝贵,就应该在策划研修项目时,精选研修内容,创新研修形式,合理安排研修时间、开发出高水平的精品研修课程,让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收益。

  3)整合多种因素,整体推进研修。各中小学校校长应以校本研修为切入点,统筹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电教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对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等多项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努力实现教师工作、学习、研究的一体化。这样就会避免重复性的任务,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4)运用网络工具,开展远程研修。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实现研修的电子化管理,在网上公布研修主题和内容,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内,任意选择研修内容,获取海量信息,开展网络学习,并按期提交研修考核作业。

  1. 如何突破校本研修中教师同水平重复的瓶颈?

1)扩大名师引领,发挥辐射作用。整合区域名师资源,组织建立名师人才库,组建名师引领团队,制定名师支教、带研带修规划和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区域校本研修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对贡献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2) “请进来,走出去”。即请知名专家、名师、教研员来校讲座、上课、拜师学艺;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高级研修班、攻读教育硕士等等,学成归来的人学习汇报,以点带面,众人受益,增长见识,拓宽视野,逐步改善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

3)培养校内骨干,实现长板先行。学校应立足实际挖掘教师潜力,培养校内骨干教师,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4)突破思维定势,提高研修水平。在研修中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个问题,变换思考的角度、拓宽研修的广度、挖掘问题的深度。如在观课议课、课例研究活动中分别采用“一人同课多轮法”、“多人同课循环法”、“同课异构借鉴法”等方式,将一个问题研究深、研究透,使教师团队专业水平实现飞跃。

  1. 教师校本研修初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1)患得患失,趋于功利。职称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有些教师参与研修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或评优奠基。但教师的教育科研必不可少,且教育科研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只把研修当作扬名求利的工具,在工作中就会患得患失,趋于功利,

2)管理不力,缺乏引领。校长认识模糊,全当特色争优,有牌即思挂,无誉则求安,校本研修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甚至认为研修是骨干们的活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专业引领,研修风气不浓,研修变成了散兵游勇,萧条无比。

3)观念陈旧,维稳维轻。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求稳,不思变,缺乏求新、求异思想和敢想、敢干、敢闯的奥运精神,教育教学观念跟不上新时期的高要求。

  1. 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初期策略应该有哪些?

 1)打牢研修的思想基础,让研修成为一种习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首先是要解放思想,主动出击,自觉接受培训,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研修中克服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把研修当作迅速提高自身的有效途径,让研修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2)拓宽校本研修路径,搭建教师自主成长平台。教师是研修的主体,除了研究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外,还必须拓宽研修的渠道,以教研室牵头,积极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为教师校本研修搭建良好平台。有计划分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请教育专家、名师到学校开讲座或做专题辅导报告,举行系列校本培训,把研修与培训结合起来,打牢教师的校本研修基础,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

3)以学科组为基本研修单位,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研修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本校教学实践,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出发,循序渐进。在研修的组织保障中,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科组成为研修的支点,纳入学校日常研修工作的安排表。逐步制定相关的校本研修制度,完善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组织保证,积极营造校本研修的文化氛围,调动教师研修的内驱力。

  1. 校本研修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校本研修方案的设计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校本研修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有。
    第一、组建由校长牵头的校本研修工作组。校长是校本研修的设计者和负责人,要充分利用校长的职权,组建校本研修工作组,具体负责研修方案的设计和研修活动的开展。
第二、实施需求评定,了解教师队伍现状,为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奠定基础。明确需求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样,教师也有不同的需求。对教师的需求评定,可以采用问卷法、能力分析法、任务分析法和工作表现分析法等。评定中,不仅要了解每个教师的培训需求,而且要掌握整个教师队伍的需求。
第三、方案的讨论与修订。在实施方案前,应将方案向全校教师公布,使之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同时,广泛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和修改。

  1. 校本研修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目标的建立。校本研修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相对比较宏观、抽象,如建设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而具体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具体目标是从总体目标中分解出来的。并不是每个具体目标都针对个体,但个体都应与具体的培训目标相对应。这样可以使每个教师都能参加校本研修,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
2)实施目标的步骤与时间。校本研修不可能产生即时效果,目标中要采用分步走的思路,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强调步骤与时间,突出有序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校本研修的活动形式。校本研修的形式多样,有讲座、讨论、课堂观摩与评析、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任何一种形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研修内容,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校本研修的形式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研修内容、对象和条件具体而定

4)检测效果的手段与方法。在方案中,必须有对各种活动效果检测的手段和方法,如查阅笔记、分析教学反思、观摩课堂表现等;可以使用小组评议,对研修活动进行分析和检查;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对活动进行评估。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都可以成为检测研修效果的手段与方法。

  1.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1)问题提出。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要在专家指导下诊断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聚焦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把脉要定位准确,诊断要切准关键。

2)目标设计。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思、策划。第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搜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第二,要遴选出关乎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第三,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假设;第四,要拟订解决问题的课题及研究方案;第五,要制定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第六,要不间断地进行介入性阶段反思。

3)研修行动。行动是依据目标和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行动意味着改革和进步,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行动中,校本研修系统的三大要素要协调运作、优化组合,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树立“问题既课题,工作既研究,教师既专家,成长既成果”的研修观。

4)及时总结。一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有管理、有考核、有激励的校本研修活动,既要有阶段性的信息整理和过程描述,也要有过程评价和对问题解决的逼近分析,还要进行反思和回归实践的验证,并根据开展情况,对设计方案和理论假设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

  1. 校本研修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哪几种?

校本研修的主要组织类型有以下几种:(1)教师自我发展研修。(2)教师合作研修。(3)教研员指导校本研修。(4)区域协作式的校本研修。(5)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研修共同体。(6)立体化校本研修共同体。实现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

  1. 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应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素:标题:《某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一、现状分析。1. 学校背景情况介绍。2.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状况。(1)年龄结构情况。(2)学历结构情况。(3)职称结构情况。(4)专业素养情况。3. 学校校本研修的优势。4. 学校校本研修的不足。二、研修目标。1. 总体目标。2.分阶段目标。如:2012.9—2013.6 第一阶段;2013.7—2013.6 第二阶段。三、主要任务。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2. 制度保障。3. 专业保障。4. 经费保障。后附:分学年度校本研修活动安排表,最好设计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1. 校本研修方案设计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基本要求:观点正确,概念准确,结构完整,语句通顺,富有特色。但在拟定书写时大多存在以下细节问题。

第一、先进性。有的方案没能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和教育改革的趋势,思想观念陈旧,方法、技术落后。

第二、科学性。有的学校对校本研修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比如:有的学校以为校本研修就是做一个课题,结果把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写成了一个课题研究方案。也有的方案中的概念不准确,胡乱堆砌新鲜名词。

第三、客观性。很多方案缺乏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对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优势与不足的判断不够准确。现状分析的不到位导致研修目标定位不准确、任务的设计脱离本校实际。

第四、针对性。有的方案照搬上级的校本研修指导意见,变动不大,也有的复制他校方案,没有体现本校的现实需求和特色做法,缺乏针对性。

第五、操作性。有的方案的目标与措施表述模糊,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能够一层一层落实,缺乏可操作性。

第六、系统性。有的方案的目标、任务、措施之间不匹配;有的学校对学校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有的方案完全将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割离开来进行设计,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性。

第七、有效性。有的方案对策措施的预期功能、作用与目标缺乏对应性,有的根本没有针对学校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第八、参与性。有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设计主体有问题,缺少广泛的参与性。方案应由“学校发展共同体”来共同制定,包括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及社区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

  1. 校本研修计划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校本研修计划基本大框架如下。

一、指导思想。二、校本研修目的。三、校本研修原则。四、校本研修内容和方式。(一)校本研修内容。(二)校本研修方式。五、校本研修策划与实施策略。六、校本研修组织与管理。七、主要目标。八、实施步骤。(一)启动阶段。(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

http://www.yxgxzx.com/a/jiaoyujiaoxue/2014/0310/2875.html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

「赏不在多,觉得文章有用,就赞赏下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